李敏 官方网站

http://limin.zxart.cn/

李敏

李敏

粉丝:55941

作品总数:20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李敏(笔名:雨子) 1990年:毕业于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全国城雕创作资格证持有者,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佛...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论现代雕塑与共享空间

自十七世纪以来,只是在二十世纪雕塑才第一次以一种主要艺术的姿态出现。特别是近六十年内,雕塑的发展甚至比绘画还值得关注。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现代雕塑家们,开创了根本性的新局面。特别是把雕塑当作构成或装配的结构来探讨,以及对新材料的实验和把雕塑当作被围起来的空间。二十世纪在雕塑艺术领域内发生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不同于传统雕塑形式和小空间意识的现代雕塑形式和“大空间”意识。本文想就这一新的空间观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现代雕塑与共享空间的关系,这是每一个现代雕塑家所面临的新课题,特别是以城雕为主的室外雕塑。

 

一、传统雕塑形式的自足空间和隔绝空间意识

 

《辞海•雕塑条》是这样给雕塑定义的:“雕塑以各种可塑(如粘土)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这里的“实在体积形象”,有史以来一直被人们理解为存在周围空间中的“三度物体”。而自古以来直到二十世纪,雕塑的基本主题就是人体。黑格尔曾定义:“雕塑所塑造的形象事实上只是具体的人体的一个抽象的方面”。那么,雕塑即是以各种可塑可雕可刻的材料制作出“以人物为主要自然有机物形象”。依据这一给定,进行雕塑艺术创造,即是把以人为主的自然有机物本身的形象当作一种立体的物体,只按照它在三度空间中所呈现的形式来处理它。雕塑的空间形式也只存在单个形象本身的体面转换关系。

 

马约尔就曾反复强调:“雕塑的基本论题是整体容积,是有形空间所围绕的体量” 。这里的“有形空间所围绕的体量”即指单个形象的整体容积,而这一“整体容积”本身体面转换的和谐,便是雕塑家苦心孤诣的艺术完美。因此古希腊的雕塑无疑是后来雕塑家心中的范本。其实,二十世纪以前欧洲的雕塑杰作都是希腊雕塑体系的延续和变异,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罗丹,都没有超出希腊人给雕塑划定的空间范围。

 

处在这一历史发展梯级上的雕塑,无非是雕塑家精心细致地模仿自然物象,以“再现”的手法尽可能地在有限的形体体块中表现出精神的无限。大家把注意力凝聚在每一块肌肉的起伏变化和本身形体的转换关系上,力求使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精神的内在,具有说明整体的独立价值,哪怕是人体的残骸也仍然可以确保对尚未破坏时的整体观照和欣赏。如由一个偶然而得的断臂维娜斯,却产生了无数雕塑家的无头无臂无腿的杰作。

 

这种与现实相象,仿佛构成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空间形式,实际上只是一个封闭型的自足空间,它仅仅只能与周围有限的空间发生联系,事实上还是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如希腊古典雕塑,以占有三度空间的间体形式为基元,用精确的形体塑造手段真实地再现人物(神、英雄、名人等),并安置在高耸的基座之上,在人与雕塑之间保持一段距离,形成一个自足空间,造成的感受效应正投合了人的敬仰心理。又如哥特式、巴洛克式的教堂雕塑,它依附于教堂的建筑空间,雕塑通过建筑的“围绕遮蔽结构”共同担负隔绝空间的功能,这种空间与中国石窟、寺院观空间的功能一致,“人所需求的东西不是处在自然所能提供的,只有求之于专为人虔诚默祷,清新凝神而设置的,而且由人自己造出来的内在世界。”

 

雕塑空间的这种自足空间意识和隔绝空间意识是有史以来雕塑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然而,传统雕塑空间形式的这种自足性和隔绝性正面临着现代科技空间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们审美情趣变化的新时代的挑战。人与人之间,人与雕塑之间以及人与整个环境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并构成一个有机的“同构空间”共同担负现代人思想、行为所需的现代空间功能。新的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这种与之相匹的现代造型空间意识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二、现代雕塑形式的大空间意识

 

今天的雕塑家从现代科学中得到启示,不再认为空间是三维形式的,而是以四维形式(甚至循环形式)呈现出来——“任何一种物质形体的空间存在同时标志着时间的存在,时间的加入不断造成物质形态空间转换的多样变化。”以宏观到微观世界,从天体的秩序到晶体的构造,无不具有一种内在的结构关系——即它们的空间对应形式始终是不断地解体、组合、变异的,从来就不是自足或孤立的(即使同一件作品、不同角度的转换给人们的时间不同、不同背境、视觉效果的不同)

 

因此,现代雕塑家的注意力由过去专注于雕塑本身的体面关系转到了对雕塑与雕塑之间、雕塑与人之间、雕塑与建筑之间及雕塑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在这样一种相互共存的空间关系中,雕塑形象随着人们视点的转移而转换成多元形式,并与环境构成一种动态的空间,扩大了实际的“有限空间”的感受效应,对现代城市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优性调节的作用。现代雕塑家追求的正是这种形象在整体空间(即“大时空” )关系中形成的全过程——一种不断运动的全过程。形象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展现出多元形态,构成一具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的“活雕塑”。

 

试从日本关根伸夫环境艺术研究所的作品来看看当今世界现代雕塑之林一隅:“昭和森林纪念广场”设在一片森林之中的小山顶上,四周没有建筑,视野开阔。四根钢筋有力的象征着树木的不锈钢柱,直挺挺地竖在那里,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可望见它,它以天空作背景,显很无比崇高。作者试图利用这样一个开阔的、无限的空间来衬托出一个有限的“凝固空间”以表现崇高的精神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上野的海”则是在一座体育馆前的广场上,自由地布置了5个天然石雕,它们的名称分别为:“守护石”、“日光浴椅子”、“岛的灯笼”、“长寿之门”和“喷水石”。整个广场都由非常强烈的横向条纹的石块铺地,每一石雕的下面又是环绕于它的圆形花纹,当人们走在广场上,就会联想起微波荡漾的大海,一个个石雕好似大海中的小岛。这些可以摸、可以座的“小岛”与那种只能在一定距离以外观赏的传统雕塑载然不同,它的观赏位置就在作品的内部,因此给人一种亲切感。同时,由于在广场上布置了石雕和地面地处理,使人们觉得空间扩大了。

 

另外,有的作品本身就是可动的或是使人必须移动自己的视线去欣赏它。“永恒的环”置于千叶工业大学的校园中,顶部的不锈钢环呈“∞”字形,下面有三根斜钢柱支撑着。人们必定环绕一周去欣赏它,随着视线的移动,环的形状各不相同,同时镜面不锈钢反射出的景物也在不断的变化,构成一种动态的空间。形象展示的全过程造成的不断运动感象征着世界的无限。这是一座人、雕塑与环境高度协调的较好的例子。

 

此外,还有“三笠纪念公园”,被设计成一个水、光与声汇合的动态空间;“世田谷美术馆壁泉雕塑”则与建筑合为一体,其形式为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完美的统一体。

 

可见:雕塑家的信条已由:“真实地塑造”变为:以最少的面占有最大的空间”;由追求作品本身的“尽善尽美”变为以最简洁的“雕塑空间形式”去启迪观赏者的艺术再创造——审美对象由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造完成,也即,每一个人都是艺术整体空间构成要素之一。雕塑作品不再仅仅是以人为主的自然有机物的相对静态,而是一个不断解体、组合、变异的运动过程,作为环境艺术构成要素之一的现代雕塑,我们虽不排除它的“静态可望”,但更应着重它的全序列的“动态可游”。雕塑作品也不再仅仅是精神的物质形式,而同时又是对特定环境起优性调节作用的物质存在,赋与环境空间以生气。

 

总之,现代雕塑家的艺术创造不再注重完满的个体结局,而是注重雕塑与整体环境的关系,使其形式参与整个环境的“大空间”,以构成一个人、雕塑、环境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共享空间,共同担负起现代城市人们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空间和心理空间(即精神空间)的功能。

 

三、现代雕塑共享空间结构对特定环境空间的优性调节

 

人类对空间的感受在思维发展中是最先形成的梯级,空间观念与人的生活空间相伴而生,它的思维方式是伴随着形象展开的,空间观念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才获得时间的观念。当人类能在艺术中自由地运用时空观念进行艺术创造时,艺术就以多元的形式出现。

 

现代雕塑(这里主要指以城市雕塑为主的室外雕塑),用四维时空观念进行设计,运用多种新型材料(包括废料)作形体的切割、叠积、组合、构成最简单的富于多种变化的艺术形式或系列,形成一种“共享空间形体”或称“同构空间形体”,这种“共享空间形体”与它周围的建筑、自然环境以及人、构成一种互存的共享空间关系——即互为依存的空间关系。人们对雕塑形象(即共享空间形体)的感受,不仅仅是对雕塑本身的感受,而主要的是对这一整体环境空间关系的感受,这一共存关系的高度协调,便是现代雕塑家所追求的宗旨。

 

1973年,由赫伯特•贝耶设计的“双重上升”阶梯形雕塑在美国洛杉机建成(见图)。这座现代城市雕塑的出现使人们的观感为之一新,其构思巧妙,选材新颖,用色大胆,艺术概括力极强为大家所公认。特别是它那旋转的空间形式给人以不停的动感,随着视点的慢慢移动——时间的加入,它的形象展开的全过程以多元的形态出现,给人们以“情感和动态之间相互映衬”的愉悦感和动态美感,加上它与周围建筑所取得的一种对比中的潜在和谐——动与静、直与曲、明与暗、横与竖的对比,构成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完美的统一,成为运用现代造型空间意识——共享空间意识进行创作的现代雕塑杰作。

 

可见,共享空间形体(现代雕塑)以表现人类的情感为主,它的本质是在于通过空间——时空的序列变化引带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或曰一种情趣的序列变化,以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而激化人的情感的活动。它是一种开放的空间形体,人们的观赏位置就在作品本身的内部,人与雕塑的关系获得较大的自由,雕塑与人亲密相处,人们可以通过看、触、行、融入等行为与雕塑共享空间。而传统雕塑的自足空间形体和隔绝空间形体则与人之间人为地划定了一条鸿沟,显现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总之,现代城市雕塑的共享空间意识使空间形态结构的变异和转换得到科学的合理表现,对现代城市人们的生活空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优性调节作用。因此,现代雕塑家必须确立现代人所需要的现代空间意识,以完成历史赋与我们的使命。

 

四、现代雕塑承负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通过上述讨论,我认为:

 

1)现代社会赋与雕塑艺术以新的生机和生命力,传统封闭的雕塑艺术观已不再成为当代雕塑艺术的主导。

 

2)现代雕塑工作者应深入社会,理解现代的艺术时空观念,对开放的,多维的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3)当代雕塑艺术具有与传统雕塑艺术不同的功能使命,这一使命即是参于整体空间, 与人、建筑、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构成一个互为共存的艺术空间整体,对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空间起到优性调节作用,以推进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4)现代雕塑家只有确立现代人所需要的现代雕塑空间意识,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心理、生理所需要的现代城市雕塑,完成历史赋与给我们这一代雕塑艺术家的历史使命。

 

五、参考文献

 

《世界艺术与美学》

 

《视觉心理学》

 

《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建筑》

 

《当代西方艺术理论述要》

 

《世界建筑》总第47期,1988618日出版,88年第三期。

 

《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家的任务与环境艺术的特征”

 

《现代西方艺术史》

 

《当代国外环境艺术管窥》

 

《现代环境艺术将在观念更新中崛起》

 

《西方美术史纲》

 

《中国美术史》

 

《现代雕塑简史》

 

《情态与形式》

 

佛山雕塑院: 李 敏

2003523